民间赤脚医生传下的8个秘方,百用百灵,效果非凡!
怎么样可能让你回血上岸啊 首页 怎么样可能让你回血上岸啊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  • 首页
  • 怎么样可能让你回血上岸啊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民间赤脚医生传下的8个秘方,百用百灵,效果非凡!
    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1:04    点击次数:59
    前几日拜访了一位老先生,交谈甚欢,期间提到一些病症问题,老先生不藏私,把自己行走江湖的8个秘方,传授出来,以供需者排忧解难!这8 个方剂,涉及痛风、静脉曲张、糖尿病等多种常见病症,既有内服药方,也有外用疗法,每一方都承载着前人的实践心得,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健康参考。不过,民间方剂虽实用,却也需结合个人体质辨证使用,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。

    一、痛风方

    【组成】

    苍术15 克、黄柏 12 克、木瓜 9 克、川牛膝 9 克、独活 10 克、羌活 10 克、木防己 12 克、木通 6 克、生地 12 克、赤芍 15 克、当归 12 克、知母 9 克、炒槟榔 9 克、白术 15 克、生甘草 6 克、桃仁 9 克、红花 9 克、连翘 9 克、制没药 6 克、炒神曲 15 克。

    【药材功效】

    l苍术、白术:苍术燥湿健脾、祛风除湿;白术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,共调脾胃以断湿热源头。

    l黄柏、知母:黄柏清热燥湿、专攻下焦湿热;知母清热泻火、滋阴润燥,防湿热伤阴。

    l木瓜、川牛膝:木瓜舒筋活络、善治下肢痹痛;牛膝活血通经、引药下行,靶向作用于痛风好发的下肢关节。

    l独活、羌活、木防己:独活祛下肢湿痹,羌活散上半身风湿,二者兼顾全身;木防己增强祛湿通络之力。

    l生地、赤芍、当归、桃仁、红花、制没药:生地凉血滋阴,赤芍、当归活血养血,桃仁、红花化瘀,没药止痛,共通气血瘀滞,痛风久必瘀。

    l木通、连翘:木通导湿热从尿而出;连翘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,缓解关节红肿。

    l炒槟榔、炒神曲:槟榔行气导滞,神曲消食化积,助脾胃运化以防湿阻。

    l生甘草:调和诸药,兼清热解毒。

    【方义】

    痛风多因“湿热痹阻、气血瘀滞”,即湿热下注关节,气血不通则痛。方以苍术、黄柏仿 “二妙散” 清热燥湿;配独活、木瓜等祛风除湿、舒筋活络;加生地、桃仁等活血通瘀;佐木通、连翘导湿热外出,全方共奏 “清热利湿、活血通络、消肿止痛” 之效,适用于湿热瘀阻型痛风,常见症状为关节红肿热痛、小便黄、舌红苔黄腻。

    【加减方式】

    l关节红肿热痛明显,即湿热偏重:加栀子10 克、忍冬藤 15 克,增强清热消肿。

    l疼痛剧烈,即瘀血偏重:加丹参15 克、乳香 6 克,加强活血止痛。

    l关节僵硬:加伸筋草15 克、威灵仙 10 克,舒筋活络。

    l脾胃虚弱,即食欲不振、便溏:减木通至3 克,防苦寒伤胃,加山药 15 克健脾。

    【煎煮与使用方式】

    上药加清水800ml,浸泡 30 分钟;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 30 分钟,滤出药液约 300ml;药渣加清水 500ml,再煎 20 分钟,滤出药液约 200ml;两次药液混合,分早晚温服,饭后 30 分钟服用,每日 1 剂。

    【注意事项】

    l木通苦寒,不宜长期服用,肾功能不全者慎用。

    l忌辛辣、高嘌呤食物,如动物内脏、海鲜、啤酒,多饮水,每日2000ml 以上。

    l孕妇禁用,因桃仁、红花等活血药易致流产。

    二、静脉曲张方(外用)

    【组成】

    红花25g、怀牛膝 20g、木瓜 50g、透骨草 20g、灵仙 20g、伸筋草 20g、干姜 10g、川椒 10g、延胡索 20g、细辛 5g、枳壳 15g、桑枝 15g、桂枝 15g、鸡血藤 20g。

    【药材功效】

    l红花、鸡血藤、怀牛膝:红花活血散瘀,鸡血藤活血补血、舒筋,牛膝引药下行,共通下肢瘀滞气血。

    l木瓜、透骨草、灵仙、伸筋草、桑枝:木瓜舒筋化湿,透骨草透皮入络,灵仙即威灵仙,通络止痛,伸筋草舒筋,桑枝祛风通络,共解筋脉拘挛。

    l干姜、川椒、桂枝、细辛:干姜、川椒温中散寒,桂枝温通经脉,细辛祛风散寒,共温通寒凝之络,寒凝则血瘀。

    l延胡索、枳壳:延胡索行气止痛,枳壳理气宽中,气行则血行,缓解酸胀疼痛。

    【方义】

    静脉曲张多因“气血瘀滞、寒凝筋脉”,即久站致气血不畅,或寒邪凝滞筋脉。方以红花、鸡血藤活血通络,解瘀滞之本;配木瓜、伸筋草舒筋缓挛;加干姜、桂枝温经散寒,助气血运行;佐延胡索、枳壳理气止痛,适用于气滞血瘀或寒湿阻络型静脉曲张,常见症状为下肢青筋显露、酸胀疼痛、遇寒加重。

    【加减方式】

    l下肢怕冷明显,即寒邪偏重:加艾叶15g,增强温经散寒。

    l青筋紫暗、疼痛剧烈,即瘀血偏重:加川芎15g、丹参 20g,加强活血散瘀。

    l下肢肿胀明显:加茯苓皮20g、泽泻 15g,利水消肿。

    【煎煮与使用方式】

    l上药加清水2000ml,浸泡 30 分钟;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 20 分钟,滤出药液倒入木桶或塑料桶。

    l待药液温至40-45℃,以不烫皮肤为宜,将下肢浸入,最好泡至膝盖,每次 20-30 分钟。

    l1 剂药可反复使用 3 天,每次使用前加热至适宜温度,避免久煮流失药效。

    【注意事项】

    l皮肤破溃处禁用,避免刺激伤口。

    l水温不宜过高,以防烫伤,糖尿病患者需家人协助试温,因末梢神经不敏感。

    l孕妇慎用,因红花、牛膝等活血药可能影响胎儿。

    三、牛皮癣(银屑病)外敷速愈方

    【组成】

    白芷30 克,肉桂 30 克,斑蝥 25 克。

    【药材功效】

    l白芷:祛风燥湿、透皮助渗,增强药物吸收。

    l肉桂:温通经脉、活血散瘀,助瘀滞消散。

    l斑蝥:攻毒蚀疮、破血逐瘀,外用刺激皮肤生疱疹,带走局部瘀毒,毒性较强。

    【方义】

    牛皮癣多因“风燥瘀阻、肌肤失养”,即风燥伤肤,瘀血凝滞生鳞屑。方中白芷祛风燥湿、助药透皮;肉桂温通活血;斑蝥攻毒蚀疮,通过局部刺激即生疱疹带走热毒瘀滞,适用于局限性、肥厚性牛皮癣皮损。

    【加减方式】

    l皮损干燥脱屑,即风燥偏重:加硫磺10 克,燥湿止痒。

    l皮损红肿,即热毒偏重:加黄柏20 克,清热燥湿。

    【制法与使用方式】

    l将三药共研细末,过细筛,避免粗渣刺激。

    l取适量药粉,用9 度米醋调成糊状,以不流淌为宜。

    l每次外涂3-5 块皮损,不宜大面积涂抹,涂抹后暴露皮肤,避免摩擦。

    【注意事项】

    l斑蝥有大毒,严禁内服,避免接触眼睛、口鼻等黏膜。

    l不可涂于正常皮肤,会引发红肿疼痛,孕妇、儿童禁用。

    l若出现剧烈疼痛或疱疹过大,立即用清水洗净,停药观察,必要时就医。

    四、祖传专治糖尿病秘方(滋阴清热,生津止渴)

    【组成】

    天龙粉30 克(天龙即壁虎,研粉)、麦冬 10 克、五味子 6 克、生地黄 10 克、玉竹 20 克、石斛 10 克、玄参 10 克、葛根 12 克、地骨皮 10 克、山栀 3 克、莲子 10 克、生石膏 50 克、知母 10 克、天冬 15 克。

    【药材功效】

    l天龙粉:滋阴清热、通络,民间用于消渴病,辅助调节代谢。

    l麦冬、玉竹、石斛、天冬:麦冬润肺清心,玉竹养阴生津,石斛益胃滋阴,天冬清肺润燥,共补肺胃肾之阴,糖尿病核心为“阴虚”。

    l生地黄、玄参、地骨皮:生地凉血滋阴,玄参滋阴降火,地骨皮凉血除蒸,增强滋阴清热之力。

    l生石膏、知母、山栀:生石膏清热泻火,知母滋阴润燥,二者仿“白虎汤” 清阳明燥热,山栀清三焦之火。

    l葛根、五味子、莲子:葛根升阳生津,改善口渴,五味子益气生津,莲子健脾,防滋阴药碍胃。

    【方义】

    糖尿病(中医“消渴”)多因 “阴虚燥热”,即阴虚不能制火,燥热耗津。方以麦冬、玉竹等滋阴药补阴虚之本;配生石膏、知母等清燥热之标;加葛根、五味子生津止渴,莲子顾护脾胃,共奏 “滋阴清热、生津止渴” 之效,适用于阴虚燥热型糖尿病,常见症状为口渴多饮、多食易饥、小便频数、舌红少津。

    【加减方式】

    l口渴多饮,即肺燥偏重:加沙参15 克、芦根 20 克,润肺生津。

    l多食易饥,即胃热偏重:加黄连6 克,清胃泻火。

    l小便频数、腰膝酸软,即肾虚偏重:加枸杞子15 克、女贞子 12 克,补肾滋阴。

    l乏力,即气虚:加黄芪15 克、党参 12 克,益气生津。

    【煎煮与使用方式】

    l除天龙粉外,其余药材加清水800ml,浸泡 30 分钟;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 30 分钟,滤出药液约 300ml;药渣加清水 500ml,再煎 20 分钟,滤出药液约 200ml。

    l两次药液混合,分早晚温服,每次冲服天龙粉1.5 克,每日共 3 克,每日 1 剂。

    【注意事项】

    l天龙粉需研细,防刺激咽喉,过敏体质者慎用。

    l生石膏性寒,脾胃虚寒者,如腹泻、怕冷,减量至30 克,加生姜 3 片温胃。

    l需配合低糖饮食,定期监测血糖,不可替代降糖药,血糖过高需联合西药。

    五、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秘方(益气化痰,活血通络)

    【组成】

    生黄芪25 克,茯苓、海藻、法夏各 10 克,首乌、麦冬各 15 克,水蛭 6 克,炒杏仁 3 克。

    【药材功效】

    l生黄芪:补气升阳,气能行血,气虚则血滞,黄芪助气血运行。

    l茯苓、法夏、炒杏仁:茯苓健脾化痰,法夏即半夏,燥湿化痰,杏仁降气化痰,共除“痰浊”,动脉硬化多伴痰阻。

    l海藻:消痰软坚、利水消肿,软化血管内斑块,防瘀阻加重。

    l首乌、麦冬:首乌制用补益精血,麦冬养阴生津,共补肝肾之阴,动脉硬化与肝肾阴虚相关。

    l水蛭:破血通经、逐瘀消癥,强效活血药,能通脑络瘀滞,改善脑供血。

    【方义】

    脑动脉硬化多因“气虚痰阻、瘀血络塞”,即气虚推动无力则血滞,脾虚生痰则痰瘀互结,阻塞脑络。方中黄芪益气为君,助气血运行;茯苓、法夏、海藻化痰软坚,解痰浊之阻;水蛭活血逐瘀,通脑络之瘀;首乌、麦冬滋阴,防化痰活血药伤阴,共奏 “益气化痰、活血通络、滋阴润燥” 之效,适用于气虚痰瘀型脑动脉硬化,常见症状为头晕头痛、肢体麻木、记忆力减退、舌有瘀斑。

    【加减方式】

    l肾阳虚者,即畏寒、腰膝冷痛:加淫羊藿10 克、鹿角霜 15 克、巴戟天 10 克,温补肾阳。

    l肾阴虚者,即头晕、耳鸣、盗汗:加女贞子15 克、熟地 12 克、旱莲草 15 克、山萸肉 10 克、枸杞子 15 克,滋补肾阴。

    l失眠多梦者:加枣仁15 克、夜交藤 20 克、生牡蛎 20 克,安神定志。

    l痰浊重者,即头重如裹、痰多:加胆南星6 克、陈皮 10 克,燥湿化痰。

    【煎煮方式】

    上药加清水800ml,浸泡 30 分钟;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 30 分钟,滤出药液约 300ml;药渣再加清水 500ml,煎煮 20 分钟,滤出药液约 200ml;两次药液混合,分早中晚温服,每日 1 剂。

    【注意事项】

    l水蛭破血力强,有出血倾向者,如胃溃疡、血小板减少,慎用。

    l海藻反甘草,即十八反,不可与含甘草的药物同用。

    l服药期间忌肥甘厚味,防助痰生湿,适当运动,如散步,助气血运行。

    六、腹痛上吐下泻方(行气活血,消食化积)

    【组成】

    莪术9 克、穿山甲 9 克、鸡内金 9 克。

    【药材功效】

    l莪术:行气破血、消积止痛,既能行气疏肝,又能活血消积,针对气滞血瘀或食积腹痛。

    l穿山甲:活血消癥、通经下乳、消肿排脓,活血通经之力强,能通脏腑瘀滞。

    l鸡内金:消食健胃、涩精止遗,善化各种食积,无论肉积、米面积均有效。

    【方义】

    腹痛上吐下泻多因“食积气滞、瘀血阻滞”,即饮食不节致食积胃肠,气机不畅则痛,胃气上逆则吐,腑气不通则泻。方中莪术行气消积,穿山甲活血通滞,鸡内金消食化积,三药配伍,针对 “食积、气滞、血瘀”,共奏 “行气活血、消食化积、止痛止吐泻” 之效,适用于食积气滞或瘀血阻滞型腹痛,常见症状为脘腹胀痛、呕吐酸腐、泻下臭秽。

    【加减方式】

    l呕吐明显:加生姜6 克,和胃止呕。

    l腹泻重者:加炒麦芽15 克,消食止泻。

    l腹痛剧烈:加延胡索10 克,行气止痛。

    【制法与使用方式】

    将莪术、穿山甲、鸡内金共研为细粉,过筛后装瓶备用。每次取1 克,用蜂蜜调服,蜂蜜能和胃,每日 3 次,只要是不吐不泻了就可以停药。这个方子还可以调理小孩食量差,饭后不吸收。

    【注意事项】

    l穿山甲为保护动物,现已禁用,临床多以炮山甲的替代品入药,使用时需遵医嘱。

    l孕妇禁用,莪术、穿山甲活血之力较强,易致流产。

    l不宜长期服用,以免损伤脾胃正气。

    七、白细胞低方(益气养血)

    【组成】

    黄芪60 克,肉桂 6 克,升麻 6 克,炙首乌 20 克,鸡血藤 30 克,枸杞子 15 克。

    【药材功效】

    l黄芪:补气升阳、益气固表,为补气要药,能推动气血生成,提升机体正气。

    l肉桂:补火助阳、散寒止痛、温通经脉,助黄芪益气生血,温通气血。

    l升麻:发表透疹、升举阳气,能升提阳气,助气血升腾。

    l炙首乌:补益精血、固肾乌须,滋养阴血,为养血佳品。

    l鸡血藤:活血补血、舒筋活络,既能补血,又能活血,使血补而不滞。

    l枸杞子:滋补肝肾、益精明目,肝肾同源,补肝肾以助生血。

    【方义】

    白细胞低多属“气血两虚” 范畴,气血不足则机体免疫力下降,抗病能力减弱。方中重用黄芪补气,为气血生成提供动力;配肉桂温通阳气,助气血运行;升麻升举阳气,使气血上达;炙首乌、鸡血藤、枸杞子滋阴养血,共奏 “益气养血、升阳补虚” 之效,使气血充盛,白细胞生成有源。

    【加减方式】

    l血虚明显,伴头晕乏力:加当归12 克、白芍 15 克,增强补血之力。

    l阳虚怕冷:加附子6 克(先煎)、干姜 6 克,温阳散寒。

    l脾胃虚弱,食欲不振:加白术15 克、党参 12 克,健脾益气。

    【煎煮与使用方式】

    上药加清水800ml,浸泡 30 分钟;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 30 分钟,滤出药液约 300ml;药渣再加清水 500ml,煎煮 20 分钟,滤出药液约 200ml;两次药液混合,分早晚温服,每日 1 剂。

    【注意事项】

    l肉桂性温,阴虚火旺者,如口干舌燥、盗汗,慎用。

    l服药期间忌生冷食物,以免损伤脾胃,影响吸收。

    八、毛囊炎方(清热解毒,凉血消痈)

    【组成】

    黄连6 克、黄芩 10 克、丹皮 10 克、赤芍 10 克、银花 10 克、蚤休 10 克、连翘 10 克、三棵针 15 克、荆芥 10 克、桔梗 5 克、生甘草 6 克。

    【药材功效】

    l黄连、黄芩、三棵针:黄连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,善清心胃之火;黄芩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,善清肺火;三棵针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,增强清热解毒之力,共清三焦热毒。

    l丹皮、赤芍:丹皮清热凉血、活血化瘀;赤芍清热凉血、散瘀止痛,凉血以清血中热毒,化瘀以消痈肿。

    l银花、连翘、蚤休:银花清热解毒、疏散风热;连翘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;蚤休即重楼,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,三药共奏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之效,针对毛囊炎的红肿热痛。

    l荆芥:祛风解表、透疹消疮,能祛风邪、助排毒。

    l桔梗:宣肺、利咽、祛痰,载药上行,引药达体表。

    l生甘草:清热解毒、调和诸药。

    【方义】

    毛囊炎多因“热毒蕴结、血分热盛”,即热毒侵袭肌肤,入于血分,致局部红肿热痛。方中黄连、黄芩等清热解毒,直攻热毒之本;丹皮、赤芍凉血散瘀,清血分热邪;银花、连翘等消肿散结,缓解局部痈肿;荆芥祛风排毒,桔梗载药上行,共奏 “清热解毒、凉血消痈” 之效,适用于热毒型毛囊炎,常见症状为毛囊处红肿、疼痛、有脓点,舌红苔黄。

    【加减方式】

    l脓疱较多:加蒲公英15 克、紫花地丁 15 克,增强清热解毒、消肿排脓。

    l瘙痒明显:加白鲜皮15 克、地肤子 15 克,祛风止痒。

    l大便干结:加生大黄6 克(后下),泻热通便,釜底抽薪。

    【煎煮与使用方式】

    上药加适当清水浸泡30 分钟,再放火上煎煮 30 分钟,每剂煎 2 次,每日 1 剂,早晚各服 1 次。

    【注意事项】

    l黄连、黄芩等苦寒药,脾胃虚寒者,如腹泻、食欲不振,慎用,可加生姜3 片护胃。

    l忌辛辣、油腻、发物,如辣椒、羊肉、海鲜,以防加重热毒。

    l服药期间保持皮肤清洁,避免挤压患处,以防感染扩散。

    小贴士

    注:以上为健康科普内容,如有此类症状需要调理的,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辨证指导下应用,切勿去擅自服用,以免耽误病情!

    注: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学习,药物请在医师指导下进行,请勿盲目试药。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  上一篇:强者思维:千万别再发朋友圈了!这3个暗黑操作,让你在小红书悄悄收割流量
    下一篇:没有了